專題講稿:選調生要從生力軍成長為頂梁柱
非常榮幸,來和處級選調生學員做一個交流。我看到,這個班50個人,一半以上都是“985”高校畢業(yè)的,一半以上都是博士,一半以上都有十多年工作經歷,所有的同志都是。
專題講稿:選調生要從生力軍成長為頂梁柱
非常榮幸,來和處級選調生學員做一個交流。我看到,這個班50個人,一半以上都是“985”高校畢業(yè)的,一半以上都是博士,一半以上都有十多年工作經歷,所有的同志都是處級以上。既是選調生,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非常好的理論基礎。同時又是處級中層干部,有非常豐富的工作經驗。理論方面、政治方面其他老師都講了,所以今天,我就從選調生,或者說年輕干部如何更好地成長,從我個人的體會和我這么多年來工作當中經歷觀察到的年輕同志的成長過程,從自治區(qū)廳局工作的感覺和到地方工作的感覺,廳領導希望自己廳內的處長是什么樣,市領導希望自己的縣區(qū)書記、縣區(qū)長或局長是什么樣,就從這個角度跟大家作一個交流。也不一定對,但是我們聊一聊。我講的題目是《選調生要從生力軍成長為頂梁柱》。我琢磨歸納了一下青年選調生容易進入的十個誤區(qū),或者說容易犯的十個毛病。這個也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全,但是我們就交流一下。再談談,選調生和青年干部要打好人生事業(yè)的根基。
一、選調生容易出現的十個誤區(qū)
一是停止學習。
認為自己實際經驗不足,下到基層一線東奔西忙,從此就忽略了理論學習??赡茉谧奶幖壨緜兩砩喜皇呛苊黠@,但是年輕的、剛來的,我就看到很多年輕人進機關干了兩三年就覺得我要下到鄉(xiāng)鎮(zhèn)去,補自己的實際經驗不足這門課。
下基層對不對?肯定是對的。特別是對于選調生來講,確實是你基層經驗不足,不了解基層情況,很難說把那些實際性的工作做好。關鍵問題在哪里?就是你到基層以后,怎么想?怎么做?這個是關鍵。
你以為到基層學到的那些實際經驗,抽煙喝酒征地拆遷這些東西,你覺得這就行了,那是不夠的。你下到地方去,必須帶著選調生,博士、碩士這強大的理論基礎,再去跟實踐結合。
你光去學實踐,忘了你是選調生,忘了你的理論這個專長,就成了狗熊掰苞米,撿一個扔一個。你本來是兩條“腿”,一個是你的理論水平,第二是你的實際能力,你去強化實際能力,就拋棄理論的那條“腿”,最后只剩下一條“腿”,照樣也走不遠。
所以下地方以后,一定是要繼續(xù)強化你的理論水平?,F在我們好多選調生懷著一腔熱誠,下去以后跟人家去拼征地拆遷、拼抽煙喝酒,這正是我們選調生的弱項,你下去了就簡單化、表面化地照著鄉(xiāng)鎮(zhèn)干部學,好的沒學來,都學一身毛病,回來等于一事無成。
現在我們判斷干部,比如說我們說哪個鄉(xiāng)鎮(zhèn)長、村長水平高?你用什么指標衡量的?那就是哪位村長、鎮(zhèn)長、鎮(zhèn)書記能抽煙、能喝酒、能征地拆遷、能對付那些村匪惡霸,別人擺不平的他去就能擺平,這個人水平最高!
那你要說自治區(qū)發(fā)改委、財政廳、商務廳哪個干部水平高,你用什么指標衡量?還說他能不能抽煙喝酒吹牛嚇唬人?不是這個指標了。而是誰的眼界更寬,思想更深,理論更扎實,誰能寫,誰能說,誰辦事周全,誰協(xié)調能力強,這才是廳局里的好干部、能干部。
到中央機關就更是這樣了。你看中央機關出去的那些當部長的,哪個不是寫出來的,都靠筆、靠理論出來的。越往上走,對理論水平要求就越高。越往下走,對實際能力的要求就越高。當然你既懂實際情況,又有理論水平,就可以擔當更大的重任,自然是更好。
所以,很多選調生的一個誤區(qū)是什么呢?覺得到基層去,從那個地方干起來。但去了以后不學習、不看報、也不讀書了,天天東奔西忙,最后這個人就毀了。一般來講,本地鄉(xiāng)土成長起來的基層干部沒有受過那么高的教育,是從農村長大的,他只能這么走。但是,選調生還這么走,就肯定是有問題的。
選調生到下面去當鎮(zhèn)官、村官的時候,不是叫你去拆幾戶,征點地,或者去跑關系拉多少資金。我們下基層后一方面要學習實踐經驗,同時更重要的要像毛澤東當年似的,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時候,搞《尋烏調查》,之后搞了《井岡山土地法》,解決了中國革命最根本的動力問題。
這就是知識分子到基層去是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如果毛澤東當年去了就停留在打幾家土匪、打幾個土豪,打十家土豪有什么用?你分田地,累死能分多少田地?但是毛澤東下農村工作的價值就在于他去湖南調查、去江西調查,調查完以后,跳出了基層工作,上升到理論了。所以從選調生、博士生、碩士生來講,最應該注意的是這個。
一腔熱血到基層去當個村長、鎮(zhèn)長,當個縣長都是非常可貴的,但是國家把你培養(yǎng)成博士,讓你在縣里頭當一輩子縣長,恐怕也浪費了?;蛘吣阍谵r村工作四五年一點理論思考和成果都沒有,也是荒廢了。
所以,我覺得這是選調生到地方以后的最容易出的一個誤區(qū),是懷著一腔熱血、懷著一腔報國熱情,但是沒有真正的發(fā)揮自己的寶貴價值。就是說你不能放棄學習,不能放棄了理論。要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貢獻,更長久厚重的后勁。
二是急于表現、急于求成。
在長跑的路上,不停地沖刺,容易跌倒、露短,不見成效,又灰心喪氣。這個毛病也很普遍。這也不光選調生或者年輕人,包括從北京和各地來掛職的,都有這個心理,急于求成、急于表現,來了就恨不得一下成明星。
其實你到一個地方以后,你是新人,人家是老人,你不了解各種現象背后的歷史和原因,人家了解。你還沒摸清情況的時候,就大發(fā)議論,簡單拿外地情況類比,說這個應該這樣,那個應該那樣,好像很有眼界和觀點。但是往往你說十件事,九件事都對,就那一件不對,人家就抓住那一件,覺得你說大話空話。
所以不能心急,你越想成事,越成不了事。急于干事,做出成績,初衷是好的,但不能急躁。革命事業(yè)是個長跑,不用著急在哪里沖刺一下。曇花一現,沒有太大意義。重要的就是積累,不停地積累,從理論上、從實踐上、從各個方面去積累,厚重自己。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想憋都憋不住。
真正輪到你說話,讓你去干事的時候,你要有充分的知識準備、理論準備和實踐準備,把它干成。那個時候被人認可,才是一個持續(xù)的認可。
所以,急于求成、急于表現這也是一個毛病。
三是迷信關系。
一門心思拉關系、走門路,進入庸俗的關系學。關系有沒有用?肯定有用。有人幫你打招呼,重視你,提拔你,肯定有用。但是,有的時候也起反作用。
比如說,在市委書記的手下,各個縣區(qū)、部委辦局的班子里,誰怎么樣,市委書記都大致有個了解。你非得剜門子盜洞去找個比他大的人,找他打招呼替你說情,他首先就對你特別反感。
你在這些處級干部里面表現好不好?你表現的排位排到二十位、三十位還排不到你,你找別人打招呼,施壓力,首先就很討厭。有這個必要一門心思走旁門左道嗎?你要真有才干,組織自然會發(fā)現你、器重你。你要德不配位,才不任能,一時得逞也容易栽跟頭。
我們都是讀書人,你那個氣節(jié)、那個品質在哪里?讀書人那種高潔不能忘。天天走關系、拉門路,搞邪門歪道,這是為讀書人所不齒的。但是很多人迷信這個,不是用心去干事,而是去找關系,找路子。還有的人習慣什么事都找人,本來這個事你就去辦就完了,也去找人,這個毛病很多人身上有。
四是自視過高。
自以為是,不做小事又不懂細節(jié),說起來什么都懂,做起來一事無成。我聽說過好多博士到廳里邊也好,到地方也好,老覺得自己是博士,覺得這事還得讓我干?。坷舷胝覀€“大事業(yè)”去干,覺得他應該干這個,干別的都虧了,都屈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