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專題黨課講稿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我們要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高。
調查研究專題黨課講稿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我們要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得失成敗的大問題。
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指出,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在全黨開展的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我們很有必要了解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歷史經驗。
一、調查研究的內涵與重要意義
(一)調查研究的內涵
所謂調查研究,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深入實際,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與綜合等邏輯加工,找出事物的本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過程。
調查研究,包括調查與研究兩個環(huán)節(jié),兩者相輔相成。調查,就是深入實際,全面準確掌握客觀情況;研究,就是對調查獲取的客觀情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綜合分析、抽象概括,把零散的認識系統(tǒng)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形成正確的決策。因此我們說,調查研究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黨歷來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正確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
(二)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
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基礎,是黨形成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前提。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
毛澤東同志指出,我的經驗歷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毛澤東同志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體會。調查研究是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的統(tǒng)一,從方法論上解決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感性與理性、個人與群眾、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問題。有了這個方法,一個領導者、管理者就突破了個人才智、閱歷的局限,從而步入一個無限廣闊的智慧天地。
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進程中,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形成,以及黨的重大戰(zhàn)略、重大決策和基本制度的創(chuàng)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扎實的、細致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的。特別是毛澤東同志,他堪稱“調查研究大師”,無論是在調查研究的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有杰出的造詣和成就,為我們黨奠定了重視調查研究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
毛澤東同志進行了艱苦的農村調查,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此后,毛澤東同志的《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xiāng)調查》《才溪鄉(xiāng)調查》等重要文獻,為我們了解中國國情、制定民主革命的戰(zhàn)略策略、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和客觀依據。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撰寫的《論十大關系》,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杰出著作?!墩撌箨P系》的材料收集,離不開扎實細致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論十大關系》,“這是我和三十四個部長進行一個半月座談的結果。我個人能提出什么意見呢?我只是總結了別人的意見?!?/span>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調查研究活動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發(fā)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在實踐中,鄧小平同志也堅持調查研究,經常到基層進行實地考察,在此基礎上將實踐活動與理論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根據鄧小平同志的設想,描繪了20世紀末我國將達到“小康水平”的宏偉藍圖。那么,這個“小康水平”是什么樣的?具體標準是什么?能不能實現?帶著這些問題,1983年初,鄧小平同志到經濟發(fā)展較快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進行調查研究。也就是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很多重要決策,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扎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黨中央出臺八項規(guī)定,把改進調查研究擺在第一位。新時代,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論斷、重大戰(zhàn)略、重要觀點都是建立在深刻細致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的。
以黨的二十大報告起草為例,按照黨中央部署,54個單位承擔重點課題調研任務,圍繞26個專題開展調研,形成80份調研報告,共計132.7萬字。各課題組共召開1501場座談會、18場視頻座談會,參會19022人次。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成都、沈陽、北京主持召開五場黨的二十大報告起草和黨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見座談會,聽取31個省區(qū)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解放軍各大單位和中央軍委機關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見和建議。2022年4月,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正式啟動,這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相關工作面向全黨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親自審定有關工作安排、進行專門部署。一個月內,累計收到850多萬條網民建言,一條條飽含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金點子”直通中南海。
從黨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全黨重視并加強調查研究,黨的決策和部署就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yè)就會順利向前推進;否則,就會造成決策失誤,給黨的事業(yè)帶來損失。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是嚴峻復雜的。越是這樣,我們越要汲取中國共產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本經驗,運用好調查研究這個重要的工作方法,心懷“國之大者”,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實做好。
二、調查研究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來”指的是集中群眾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到群眾中去”指的是研究分散的意見,制定符合群眾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應用到群眾的活動中去。
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調查研究要走群眾路線,是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往往有許多側面,而群眾處于實踐的第一線,是最了解情況的。同時作為個人來說,認識能力總是有限的。作為領導者,只有虛心向群眾請教、向群眾調查,走群眾路線,才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才能客觀地全面地了解事物。
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對于調查研究和決策領導的關系,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央領導機關是一個制造思想產品的工廠,如果不了解下情,沒有原料,也沒有半成品,怎么能夠制造出產品”,“你要找什么知識,蹲在機關里是找不到的。真正出知識的地方是工廠、合作社、商店”,“要解決問題,一定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請下面的人上來”,也就是要做好調查研究。
毛澤東同志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領導者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往往是有限的;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群眾的社會實踐,是中國共產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起點。這就使調查研究這一理論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石之上。
任弼時同志曾說,“這種理論不是憑空想出的,而是從群眾中來的,是把群眾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把群眾盲目的實踐,變成自覺的有目的的行動,這就是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比绾渭腥罕姷囊庖??就是要依靠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學的決策和理論,并且進一步指導群眾的實踐。
調查研究要堅持群眾路線,其實就是要堅持民主集中制。毛澤東同志說,“如果沒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況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見,不使上下通氣,只由上級領導機關憑著片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材料決定問題,那就難免不是主觀主義的,也就不可能達到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行動,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集中”。通過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將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作為黨的工作的出發(fā)點,將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作為黨的工作的著力點,將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工作的目標和歸宿,在科學調查研究基礎上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這樣也有助于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促進黨的作風建設。
毛澤東同志指出:“群眾不講真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你的來意究竟是否于他們有利。要在談話過程中和做朋友的過程中,給他們一些時間摸索你的心,逐漸地讓他們能夠了解你的真意,把你當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調查出真情況來。群眾不講真話,不怪群眾,只怪自己?!?/span>
毛澤東同志結合調查研究的經驗和體會,對調查研究中的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作了系統(tǒng)論述。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澤東同志把作為調查對象的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稱為“我的可敬愛的先生”,他說,“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tài)度的,否則他們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盡”。毛澤東同志還說,“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而且就是當了教師之后,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毛澤東同志指出:“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xù)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愿。”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好真正的調查研究,就必須要有向群眾學習、向群眾請教、甘當小學生的真誠態(tài)度。我認為這是重要的方法和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要注重向群眾學習,他指出,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牢記毛澤東同志的至理名言,堅持調研開局、調研開路,凡事眼睛向下,先當學生,不恥下問,問計于基層、問計于群眾”。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剖麻雀,發(fā)現典型,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fā)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總結出來。
調查研究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經驗之一。
三、調查研究應堅持實事求是
就調查研究而言,實事求是集中表現為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通過調查研究的系列環(huán)節(jié)和過程,形成對事物的科學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調查研究“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在實際中,有些黨員和領導干部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而是以主觀感情、愿望、意志為主。由此形成的工作報告、調研報告,語言枯燥,形式雷同,結構模式單一,結論大同小異;其調查研究的目的,是使客觀適應主觀,按需求證。這種先入為主的調查研究做法,從根本上違背了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導致了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針對領導干部普遍存在的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調查結束后一定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復的工作,把零散的認識系統(tǒng)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堅持實事求是,更重要的是做到“求是”。所謂“求是”,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細致地研究問題,把握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找到解決辦法。毛澤東同志指出,“對于通過調查而了解到的情況,必須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研究很重要,只有通過研究,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他還講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边@里的“認真”,我認為不僅僅是強調要嚴謹、細致,還強調了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
陳云同志指出:“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當時我的體會就是十五個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span>
什么是交換?陳云同志指出:“所謂交換,就是要互相交換正反兩面的意見,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況。交換時要特別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可以補充我們對事物認識的不足。相反的意見即使錯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個方面,或者包括一些歷史經驗的推論。因此,對同自己相反的意見,我們也要作些分析,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睘榱苏f明這一道理,陳云同志還以觀察茶杯為例,進行了說明。陳云同志指出:“交換,就是互相交換意見,比方說看這個茶杯,你看這邊有把沒有花,他看那邊有花沒有把,兩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換一下意見,那么,對茶杯這個事物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全面的符合實際的了解”,他還說,“過去我們犯過不少錯誤,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問題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實際當成了全面的實際。作為一個領導干部,經常注意同別人交換意見,尤其是多傾聽反面的意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陳云同志認為,集體討論、大家交換意見,是達到全面認識的重要方法。積極的科學的集體討論,必須發(fā)揚民主,同時又要善于提煉形成正確的意見,這就是民主集中制的過程。
什么是比較?陳云同志指出:“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決定計劃,要把各種方案拿來比較。在比較的時候,不但要和現行的作比較,和過去的作比較,還要和外國的作比較。這樣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可以把情況弄得更清楚,判斷得更準確。多比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陳云同志在工作中善于運用優(yōu)選的比較方法進行決策,他通常的做法是,在作出一個重大決策前都事先準備兩個以上的方案,反復思考,進行比較,分析其可行性程度,權衡其利弊得失,在此基礎上選擇最佳方案,從而使決策科學化。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所有正確的分析都是經過比較的,這個比較就是“試金石”,通過比較可以弄清事物的本質。
什么是反復?陳云同志指出:“作了比較以后,不要馬上決定問題,還要進行反復考慮。對于有些問題的決定,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但是過了一個時期就可能發(fā)現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因此,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復考慮的時間,最好過一個時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決定。”陳云同志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這里所說的反復,不是反復無常、朝令夕改的意思。辯證法告訴我們,人們要獲得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并非易事,因為從事變革現實實踐的人們既要受到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又要受到客觀過程及其本質的暴露程度的限制。因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通常要經歷一個從現象到本質,從片面到較為全面,從不甚正確到較為正確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在工作中要反復考慮,多謀善斷。
陳云同志提出的交換、比較、反復的辯證方法,就是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的發(fā)展及其向對立面轉化的方法,是防止和克服認識片面性、達到認識全面性的有效方法。從層次上來說,交換、比較、反復這六個字也是逐步深化的,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揭示了人們對事物、現象、過程等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這樣一種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的重要貢獻,也是做好調查研究、踐行實事求是的方法。交換、比較、反復是陳云同志在長期的、大量的工作實踐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對我們做好實際工作深有啟發(fā)。
四、調查研究應堅持問題導向
縱觀中國共產黨誕生、成長、壯大的百年歷史,堅持問題導向尤為重要。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取得了一次次勝利。
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調查就是解決問題”。調查研究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探究實踐。毛澤東同志指出,“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他惱火,請求調動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這是懦夫講的話。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span>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六個必須堅持”,其中就包括“必須堅持問題導向”。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發(fā)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這是有效化解新時代我國發(fā)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問題,自覺承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的關鍵“鑰匙”。
當前,我國發(fā)展面臨新的戰(zhàn)略機遇、新的戰(zhàn)略任務、新的戰(zhàn)略階段、新的戰(zhàn)略要求、新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各種風險挑戰(zhàn)、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
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根據《方案》,調研內容主要有十二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