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案例分析(一) ——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嘗試 背景:班上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時有發(fā)生,學生對待學習多態(tài)度散漫,紀律性不強,出操時秩序零亂,課堂上比較嘈雜。不管是。
班級管理案例分析(一)
——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嘗試
背景:班上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時有發(fā)生,學生對待學習多態(tài)度散漫,紀律性不強,出操時秩序零亂,課堂上比較嘈雜。不管是上課還是下課,總能聽到孩子們說“老師,×××又怎么樣了”的聲音。
措施:1.在班上設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評比,用來表揚在出操和課堂紀律方面表現(xiàn)好的孩子。
2.確定申請條件:在校期間沒有違反紀律的表現(xiàn),作業(yè)按時按量完成。
3.確定評選程序:學生覺得自己符合申請條件的,主動提出申請,經(jīng)過復核的確符合申請條件后,申請被受理。成功申請后要通過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的老師包括我和任課教師。考察期結束后,通過考察的,被評定為相應的“星”,沒有通過考察的,兩個星期之后可以再次申請。
4.確定考察范圍:踏步之星考察出操的整個過程,包括進場,踏步,做操,退場;端坐之星考察課堂上的坐姿。
5.制定評比標準:①“踏步之星”:在出操進場和退場時做到對齊隊伍,不與周圍的同學講話、打鬧;進入場地后按口令原地踏步,踏步的姿勢標準,隊伍整齊;做操時姿勢標準,不搶拍,整個過程不故意做擾亂隊伍秩序的行為。
②“端坐之星”:在課堂上坐姿端正,能做到抬頭挺胸,身正腰直(校訓的內(nèi)容),專心聽講,不做影響他人學習的行為。
獎勵:被評為“星”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用不同顏色的彩帶做成的花環(huán)中貼在教室指定的墻上,只有被評為其中一個“星”的同學才能參與學期“三好學生”的評比,如果通過兩個“星”的評比,將優(yōu)先參與“三好學生”的評比。
附則:一次受理申請的人數(shù)最多為10人。(第一輪評比開始時由于申請的人數(shù)過多,增加附則。)
成效:出操時隊伍整齊了,孩子們做操的態(tài)度認真了,課堂上講小話的少了,回答問題的多了,走神的少了,認真聽講的多了,來跟我說“老師,×××又怎么樣了”的孩子也沒有那么頻繁了。
反思:這個評比制度已經(jīng)試行了兩個星期,考察進行了兩輪。從考察的過程來看,提出申請的孩子都卯足了勁想在相應的考察項目上有好的表現(xiàn),行為習慣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他們也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全班的孩子在他們的影響下紀律性都有所增強。但提出申請的孩子中也有一部分不能通過考察,主要是他們平時的一些行為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能夠逐漸摒棄這些不好的習慣,與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伴。
班級管理案例分析(二)
文/周金伶
在我二十六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擔任班主任,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個班級是一項艱巨繁雜而意義重大的工作。在工作中,我認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總結得失。
一、我們班級的現(xiàn)狀分析:
有很多家長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識字的爺爺奶奶帶,這種隔代教育對孩子影響很大,學生們跟著爺爺、奶奶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覺性,學習馬虎、勞動觀念弱、紀律松散,甚至學會了打架、罵人等。
每接到一個新班級,我必須從多方面、用多種方法盡早了解學生情況,從實際出發(fā),把特殊的問題兒童引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因此,作為班主任,僅僅抓學習成績做嚴師、抓生活做慈母是遠遠不夠的。
二、結合實情,抓好班級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對班集體進行綜合治理,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有科學的工作方法和較強的管理能力。